每日速递:中国储能加速“出海”背后
     时间:2023-02-03 11:28:31

2022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发展迎来了新的拐点。


(资料图)

无论是受海外电价高企,还是受全球能源危机加剧等影响,全球储能市场项目迅速累积、场景不断扩大,储能的市场容量,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在增长。

全球储能版图

在欧美一些拥有良好电力工业基础和广阔新能源市场的经济大国,引领了储能发展浪潮。

而近年来,国内储能市场开始逐步焕发生机。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中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七国,占据了全年全球新增电化学储能市场的90%以上。

2022储能市场的“弄潮儿”,首当其冲的要属欧洲市场。一方面,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欧洲基准天然气价格一度大涨21%。另一方面,欧洲今夏高温不退、干旱严重,对电力生产也带来严重的影响。欧洲今年前7个月的水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两成,核能发电量则减少了12%。

欧洲用电成本显著上升,而户用光储经济性进一步凸显。据统计,欧洲户用储能的90%以上份额集中在前五大国家——德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瑞士。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户用储能市场。

而增速比较惊人的还有美国市场。美国本土电网由西部联合电网、东部联合电网、德州电网三大电网构成,区域电网的互联程度较低,由于落基山脉地理特征和历史原因,各电网区域的发电结构有所不同。加州、德州分别对应更高的光伏、风电发电占比,及加州无法实现电力完全自发自用、德州电网与外界互联程度较低,使得加州、德州成为美国储能主要装机市场。2022年8月出台的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法案强化了ITC政策力度。2022H1美国储能市场延续高增态势,以表前储能为主且配储时长不断提升。

伴随风电装机大幅增加,中国能源变革加速。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基建”,2022年延续了2021年的迅猛增长势头。风光储与独立储能投资需求持续落地,助推国内储能系统与电池实现翻倍增长。据GGII半年度调研统计,2022年H1不少企业产品出货量已超2021全年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完成去年2倍以上的出货量。

从各国爆发的场景来看:中国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于电网侧和用户侧(工商业侧),欧洲以户用储能最为火爆,而美国、澳洲则得益于包括工商业储能在内的用户侧市场。

在全球能源危机,电价、天然气价格高企等驱使下,全球储能装机量出现大幅攀升。

海外的“诱惑”

中国储能已经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引领下,迎来了“高光时刻”,但仍处于尴尬境地。“增收不增利”“劣币驱除良币”等问题始终困扰储能行业。

从电力储能端来说,仍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短期来看,仍是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用户侧方面,工商业电价峰谷价差仍集中在小部分省市,并未大范围推广。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认为,当前商业模式以峰谷价差套利为主,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备电、动态扩容等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打开。

而与盈利模式仍不明显的国内市场相比,俄乌冲突加速了国际市场对储能的需求,而国外的储能商业化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对众多入局储能的企业而言,更具诱惑力。

一方面,海外大型储能、用户侧储能空间可期。各国能源绿色转型也在驱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美国公布“基础设施计划”,指出2035年实现100%无碳电力以及清洁能源发电;欧盟推出“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调高至40%的计划。

另一方面,在毛利表现上,除了利润空间很大的户用储能外,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在20%以上,而国内的大型储能系统集成的毛利率在15%至20%。

在此背景下,海外储能市场增势惊人。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预计“十四五”储能锂电池的总出货量年复合增长将超过50%,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500GWh。其中,海外市场无疑占据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需求大户”本土的电池产能明显不足,放眼整个欧美都没有一家像样的电池厂。此外,海外大型储能对品牌与渠道的要求较高,市场格局仍未形成。因此,抓住国际市场,无疑是当前国内储能企业的市场机会之一。

而国内市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激发了更多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欧美,甚至在贫穷落后的非洲和中亚,越来越多地方看到了中国储能企业的身影。

在国内电力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中国的储能企业正在再次复制中国光伏产业的成长路径,产在国内,销在国外。

中国出海加速度

中国的储能企业出海加速,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有走向全球市场的愿望与需求,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情况变化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19年以来,韩国企业LG、三星等三元锂电池事故频发,加速了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认知。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国际储能项目开发商与集成商进一步加大从中国购买储能电池。

与三元电池不同,中国的磷酸铁锂被公认为更具价格竞争力、更具安全性。根据上半年电网侧储能项目批量电池组招标采购信息中已公布的中标价格计算,中国的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57元/kWh,比国际市场上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低。可以预见的是,凭借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储能行业“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将走向全世界。

这个日益繁盛的市场,既给了传统巨头全新阵地,也为独角兽公司创造了弯道超车的良机。其中的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公司,正毫不掩饰的展露其储能野心。

储能企业两大超级厂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2021年均实现高速增长,尤其是海外市场在能源电力价格高企叠加碳排放政策严格执行之际,两大巨头无论是储能锂电池还是储能系统销售规模均明显上升。而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中天科技、科陆电子、双一力等作为中国系统集成代表性企业,也加速出海。

一个多月前,宁德时代率先在储能领域突破了北美市场。美国北部北卡罗来纳州,宁德时代与总部位于此处的美国储能技术公司FlexGen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三年时间内为后者供应10GWh的储能产品。该储能产品为集装箱式液冷储能产品EnerC,是针对极寒、高温、高湿、沙漠等极端天气研发的。据悉,FlexGen旗下的HybridOS™平台,将帮助宁德时代的储能产品辐射到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及整个北美地区的高性能储能系统。

作为最早进入北美市场的中国企业,比亚迪自2011年就开始进击北美市场。其在欧美市场的成绩,业已成了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新标杆。目前,比亚迪储能已在全球56个国家完成16万套家用储能产品安装。

早在2018年,阳光电源对光伏、储能业务进行了整合,依托海外光伏营销渠道的优势,阳光电源储能业务2018年相继在美国、德国、日本市场完成了突破,已经连续多年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中国企业第一。

而在户用储能领域,派能科技在与特斯拉、Sonnen等全球竞争对竞逐时,脱颖而出。派能科技出货量自2020年开始位居全球第二,并逐年缩少与排名第一的特斯拉之间的距离。而便携市储能企业华宝新能80%营收来自海外。

面对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可谓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中国企业具备成熟的以锂电池为核心的储能产业链,拥有众多大规模锂电池生产基地,具有产业链、成本等强劲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电池技术的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大多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日后在成本控制、电池性能、安全、技术演变趋势等方面拥有先发优势。

GGII预测,海外使用三元电芯的锂电池储能电站失火爆炸事故短期难以及解决,2022年国内LFP储能电芯及系统供应商将会迎来更多GWh级别的采购订单,国内储能电芯及系统出口将进入GW时代,国内储能市场“生产在内,对外出口”的外向型特点在2022年仍将继续。

此外,伴随海博思创、阳光电源、科陆电子等专业系统集成商加快对储能系统研究,为出海做了一定准备。比如阳光电源针对大型地面、工商业电站应用场景,推出业界首款“三电融合”的全系列液冷储能解决方案PowerTitan、PowerStack;海博思创针对户用、储能电站及工商业等不同应用场景推出了新一代HyperSafe系列本质安全固态电池储能系统产品。

欧美作为全球重要的储能市场,对逆变器、电池等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同时对整个储能系统有更为严苛的门槛。

但中国储能企业要想进入并占据这些市场,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产品力,还需熟稔各国政策、电力市场,建立起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

对更多出海企业而言,开拓国际市场仍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加强本地化建设,与更多当地开发商、集成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都是必须破解的课题。

标签: